最近写论文和毕设手册的同时,在B站看完了血色浪漫,很早以前就想看这部剧了,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刘烨和刀郎,另一方面是最近在微博上刷到了不少北京、顽主这类题材的东西,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佟大为、羽凡他们拿过路人开涮的视频片断,还有王朔的时间轴传记。
印象中,小时候电视里很多频道都演过血色浪漫,因为每次看都是断断续续的,只看过几集,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刘烨和孙俪的感情戏,类似于后来出现的甜蜜蜜?这次有机会从头到尾看完,才发现这是一群人乃至一代人的故事。
我是开着弹幕看的,因为即使开了弹幕也不会挡到画面,没想到在B站看这么老的剧也有很多弹幕,很多弹幕对这部剧演员们的演技给了很高的评价。大部分弹幕都很有意思,傻吊网友们说话都很好玩,开着弹幕看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注意到很多自己忽略掉的细节,但是很容易被剧透,比如某人物刚一出场,就有弹幕说他死的时候可真感动如何如何,让人猝不及防,真的很蛋疼。另外,B站的版本是没有片头片尾的,中间好像有一集忘记剪掉片尾了,所以终于听到了熟悉的刀郎的声音。《新阿瓦尔古丽》的曲子,词好像不一样,这首歌能让人回到03、04年。
不知道是台词还是演技的关系,还是那个时代的人说话就是那样的,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尬尬的。不过刘烨和孙俪真的好看啊,尤其是孙俪,戴上眼镜后简直美哭了。

这部剧让人印象深刻的配角角色很多,小混蛋、李奎勇、吴满囤,这些普通人的命运让人唏嘘,他们和高官的子女,所谓的大院子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形成的对比十分强烈。不论是哪个年代,哪种社会都存在阶级。想想如今的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。弹幕里一直在刷郑桐舅舅,郑桐的演员叫马元,他妈妈名字叫习乾平,舅舅叫什么可想而知。他的阶层可以说是十分适合演这部剧里的小顽主之一了。
说到命运,这部剧真的让人体会到了那个混乱的年代,人的命运在时代浪潮下的渺小。当兵还是当知青,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就决定了。“讲成分又不唯成分论”这种绕口令式的说辞只是权力斗争下的产物吧。
毛主席说,让知识青年到乡下去,是让他们了解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,在体验中学习,初衷是好的,但是实践起来的结果,至少在我看来是坏的,粮食被扣,女知青被村民亵渎,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。郑桐和钟跃民聊天,说他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就是当知青的岁月,他学到了很多,在我看来,他们是幸运儿,因为他们至少是“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”,所以可以当兵、上大学,离开陕北的穷山沟,可是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,只能在乡下扎根,在那里度过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。下乡毁掉了很多人的一生,那是一个知识没有用处的时代,只是想想就觉得很绝望。
提到陕北,这部剧里的信天游真的好听啊,以往对陕北信天游的概念就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阿宝,没想到信天游还有这么多形式和唱腔,而且没想到居然是龚琳娜唱的,没错就是唱忐忑和金箍棒的龚琳娜。
整部剧最喜欢开头他们在北京的那段,如果借用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的说法,人生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,那时的生活还没有对他们下手,袁军偷自己家东西、袁郑合伙捉弄主任和他家老三,那时的他们是天真纯洁的,有时很中二,有时很混蛋,对一切东西都充满兴趣,充满活力。最讨厌的戏是秦岭和阔少的感情戏,真的很无聊,无聊到每次看到那里都要快进。
